Skip to content

Commit

Permalink
update 2024-09-17
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
  •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
zhuangbiaowei committed Sep 17, 2024
1 parent cdf3869 commit fc17158
Show file tree
Hide file tree
Showing 4 changed files with 71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.
2 changes: 2 additions & 0 deletions journals/2024_09_15.md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2 @@
- 上午做家务
- 晚上全家中秋节聚餐
3 changes: 3 additions & 0 deletions journals/2024_09_16.md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3 @@
- 背背佳台风来袭,在家休息
- 继续写《开源生态60问》
- 读完了《第二性》迷思的第二章,说实话是真的不太喜欢
3 changes: 3 additions & 0 deletions journals/2024_09_17.md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3 @@
- 904搞定了宽带,设置了大多数的小米智能电器
- 最近一直在看《绿山墙的安妮》改变的电视剧《小小安妮》,非常好看
- 读完了《[[第二性]]》的第一卷
63 changes: 63 additions & 0 deletions pages/第二性.md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63 @@
- 第一卷 第一部分《天生命定》
- 第一章阅读感想
- 当年的进化论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很多人,哪怕是波伏娃也不能免俗。
- 多样性而非进化,才是生物演化的根本趋势。不是“越来越先进,适应力越来越强”,而是通过多样性,尽可能填满所有的“解空间”。世界不是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,而生命的目标,则是探索所有可能的答案。
- 从进化论到演化论,不再说初级或高级生命,而是说简单或复杂生命,在演化生物学中有非常多的词汇,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,“贻害”无穷。
- 第二、三章,阅读心得如下:
- 当我们去解释一个现象时,往往会有自觉或不自觉的“预设”。比如一切都是与性有关,或者一切都是阶级因素造成的。
- 另外:解释与合理化往往只有一线之隔,一个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与它就应该是这样,解释者自己都可能会不加察觉与分辨。
-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不自觉的进入伦理评价,或者以带有褒贬的口吻去描述一些应该更加客观评价的事物。
- PS. 之前读过一本以精神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弗洛依德这个人的书,很有意思。《弗洛伊德的使命》
- 第一卷 第二部分《历史》
- 前三章,读后感:
- 我们如何才能建立起一种比较的方法,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社会,女性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多低?这个的确很困难,但是如果无法比较,就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。
- 在众多导致父权上升的因素中,财产权与继承权的因素是最有说服力的,我联想到的是男性会有更强的领地意识和占有欲,甚至进而将女性财产化了。
- 还有一个联想,是关于话语权的,那些说(编)神话的人,立法的人,宣扬某种伦理道德的人,解释并合理化某种现象的人,为何大多数都是男性?
- 第四、五章,阅读感想:
- 这两章引用了很多史料,现在看来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。丈夫有权决定妻子的生死;未成年少女被当做馈赠之物许配给某位男爵,甚至有不计其数的女人被退了四、五次婚;丈夫是妻子的监护人,可以殴打她,管教她,监督她的人际交游、书信往来;一旦成婚,丈夫可以随意支配妻子的财产,和她之间不需任何契约。还有众多贬低女性甚至可以称之为污蔑的言辞。
- 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方面,则是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,以及在这个过程中,层出不穷的奋力抗争的种种事迹。当然,我会看到一个侧面: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男性,被这一努力所打动,最终投票支持女性选举权的相关法案。这也使我更加坚信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:女性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,需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男性支持者,这样才能够更加顺利的获得成功。
- 在第五章的接近结尾的部分,我读到了作者苦口婆心的呐喊:更多的女性需要觉醒,要不甘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,去争取更多的影响世界的权力。
- 最后一点小吐槽:这本书写的内容,还是有点散乱。
- 第一卷 第三部分《迷思》
- 第一章,读后感想:
- 这一章读得我太累了。虽然我能够理解,这一章想要梳理在人类历史上,针对女性、针对两性关系,针对女性的各种角色的种种迷思。
- 1. 缺乏地域差别的分析,作者非常非常广博,引用了无所的诗歌、小说、戏剧、哲学、宗教、神话与习俗,但是几乎全部都是混为一炉的。似乎全世界都是这样。(我一直没有找到,作者对中文相关材料的引用)
- 2. 缺乏时间演变的分析,在历史上,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工具水平与交流方式,自然会影响到针对女性的迷思,哪些已经在“改善”,而哪些还是一成不变?这些都缺乏较为系统的梳理。
- 3. 缺乏好的分类,有些迷思非常恶劣,例如视女人为奴仆。有些迷思非常变态,例如恋母情结。有些迷思则只能算是男人的可笑臆想,例如将某位女性当做缪斯女神。这是按照性质来分类。还可以按照严重程度、社会影响、针对人群、时代特色等等来划分。
- 4. 最后,是缺乏深度的分析,如果作者不是罗列了这么多材料,而是减少到一半,甚至五分之一,然后对于引用的素材做更加深入的分析,男人为什么会这么想,有哪些思想史的背景来源?当他们说了XXXX这样的话时,这些说法(解释、辩解、论断)将会如何影响他们对待女人的方式?哪些思想,演变成了立法与执法的实践,最终对女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?
- 总之,我相当不满意!
- 第二章、第一节 蒙特朗,以憎恶为粮
- 甚至都没啥好提的感想,只是对蒙特朗这个人有点好奇。
去搜索了一下关于Henry de Montherlant(亨利·德·蒙特朗)的信息。1895 年 4 月 20 日 - 1972 年 9 月 21 日,法国散文家、小说家和戏剧家。1960 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。
-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Henry_de_Montherlant 这里有较为详细的介绍。
- 简述一下就是:他是一个作家,但是以投敌、慕强、厌女、恋童癖闻名。1968 年的某个时候,在巴黎一家电影院外,72 岁的蒙瑟朗遭到一群年轻人的袭击和殴打,因为他猥亵了其中一名年轻人的弟弟。蒙瑟朗因此受了重伤,一只眼睛失明。1972 年,他吞下氰化物胶囊,头部中枪身亡。
- 第二章、第二节 D.H.劳伦斯
- 我去查了一下他的资料,没有太多可以聊的,简单摘录如下:
- David Herbert Lawrence(D.H.劳伦斯) 1885年9月11日—1930年3月2日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D._H._Lawrence
20世纪英国作家。他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,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。主要成就包括小说、诗歌、戏剧、散文、游记和书信。
- 主要作品:儿子与情人 (1913);《虹》(1915);恋爱中的女人 (1920) ;羽蛇 (1926) ;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(1928)
- 第二章、第三节 克劳岱尔
- 我确实找到了更多的资料,摘录如下:
- Paul Claudel(保罗·克洛岱尔),1868年8月6日—1955年2月23日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aul_Claudel
他是法国诗人、剧作家和外交家,也是雕塑家卡蜜尔·克洛岱尔的弟弟。
- Camille Claudel(卡蜜尔·克洛岱尔),1864年12月8日—1943年10月19日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amille_Claudel
她是一位法国雕塑家。
- 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24/0618/16/18308856_1126531444.shtml
这篇文章描述了卡蜜尔·克洛岱尔的故事,开篇就在说“她是卡蜜尔·克洛岱尔,不叫“罗丹的情人””
- 很多人是通过那部曾经提名奥斯卡的纪录片认识这位雕塑家的,然而,纪录片的片名明明是《卡蜜尔·克洛岱尔》,却被翻译为《罗丹的情人》,因为罗丹这个名字更为人熟知。
- 1913 年 3 月,克劳岱尔将妹妹卡蜜尔送进精神病院,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 30 年,期间探望过妹妹七次。记录显示,虽然卡蜜尔确实有过精神错乱,但她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头脑清醒。医生试图说服家人,她不需要被送进精神病院,但他们还是把她留在了那里。
- https://www.meipian.cn/50xxiyyn
进一步阅读:《法国天才女雕塑家:卡米耶·克洛岱尔的悲惨人生》
- 第二章的剩余三节
- 作者除了评价安德烈·布勒东(André Breton, 1896年2月19日—1966年9月28日)以及司汤达(Stendhal,1783年1月23日—1842年3月23日)这两位作家之外,也做了一个整体的点评。除了对司汤达多有褒扬之外,对其他四位作家,波伏娃几乎都没啥好话。谈一下我的整体感想吧。
- 一位作家笔下的人物,与作家本人不是一回事。作家塑造了各种不同的男性或女性,当然有他的偏好,但是一定要以此为依据,评断作家本人就是这样的人(哼,男人),可能是有些过了。
我更加关心的是:一个时代的作品,尤其是小说,或者戏剧、电影,一方面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偏好。另一方面又会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偏好。如果要说某某作家“罪大恶极”,那么他的坏影响究竟体现在哪里,还是需要分析清楚的。
更进一步的,我其实会警惕这种对于小说作品(进而对作家本人)的分析与批判,毕竟在中国历史上被打倒在地,再踩上一只脚的作家,已经太多了。
- 第三章,整体感想如下:
- 作者从理论(天生命定)、历史、迷思三个层面,来分析女性的处境,整理来说是想说明:“为什么会(搞成)是现在这个样子?”在这一卷中,的确有很多精彩的分析,深刻的点评,尖刻的嘲讽,以及令人深受启发的论点。
- 而我的感想(或者说疑问)是:为何是男人,以及由男人们所发明并宣传的观点(迷思),占据主导的地位?为什么在所有的文明国家,律法都是男人写的?
- 另外一个感想,是这本书对于中国、中文材料的缺乏,让我忍不住想补充一些:
- 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、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、“红颜祸水”、“将被拐卖的女人夸成“最美乡村教师””、“对于高知剩女的普遍“担忧””。

0 comments on commit fc17158

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.